體驗產品
《中國制造2025》里明確提出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兩化融合、主攻智能制造。這一主題在“十四五”期間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四五規劃》中專辟第五篇論述“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隨后幾年中,國務院或相關部委陸續出臺支持政策,總計不下20項,這充分體現了政策層面對制造業舉足輕重地位的確認,以及國家對數字化轉型的迫切要求。中國制造業為什么要進行數字化轉型,其來龍去脈又是如何的呢?
?一、《中國制造2025》拉開了中國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序幕
2010年起,我國已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繁榮的背后問題重重。國際方面,各國紛紛出臺工業復興計劃:美國提出了“再工業化”,旨在搶占世界制造業高端市場;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戰略計劃,旨在借助本國制造業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引領制造業新一輪的技術創新與革命;日本推出了以發展制造業為主的戰略舉措;英國、法國、瑞典、韓國等國也通過加大投入、出臺戰略政策等方式振興制造業。這導致了高端制造業的回流,加上我國人工紅利的逐漸消失,低端制造市場也流失至勞動力更加廉價的國家。國內方面,雖然我國制造業市場巨大、產品需求增長迅速,但是產業結構不夠優化、生產效率以及產品附加值低、資源能源利用率低、對環境破壞程度大、創新能力不足、欠缺強勁競爭力品牌以及質量控制不足等問題長期存在。? ? ? ??
為了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窘境,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國務院于2015年頒布了《中國制造2025》,旨在升級現有產業結構,優化原有制造業質量與水平,在鞏固我國制造業大國的地位的基礎上向制造業強國邁進,以應對國際激烈的經濟與綜合國力的競爭。從此來拉開了中國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序幕。
二、“兩化融合”為中國制造業轉型提供了方法和方向
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是制造業信息化,其主要在ERP、供應鏈、設計、OA、自動化和MES等領域,以前主要是以國外廠商的產品銷售、代理和集成為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廠商開始通過項目實施的形式來介入,僅MES和APS就有近百家,這些企業有比較強的軟件開發能力,并了解企業的工廠、車間、機器、物料和人的管理流程,自己研發了MES、APS等軟件,但是這些軟件很難形成標準化、統一化的產品,因此也很難成長。很多企業子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做出來的MES、APS等軟件,只能解決當下的問題,在企業的繼續發展壯大過程中,逐漸被淘汰,或者發現現在的軟件根本無法滿足需求,不得不一切重新再來,從經濟角度來看,這對于企業來說無疑是在浪費資金,使得很多企業對信息化的落地階段存在很大的疑和難以繼續的現實困難,因此中國制造業的信息化轉型困難重重。
另一方面制造業普通存在裝備化基礎薄弱,設備自動化、信息化水平比較低,現有的管理體制、思維和模式難以支撐信息化務實推進和成效發揮;企業難以從可持續發展的全局層面,按照戰略和競爭優勢的需求快速形成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能力。
從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發展歷史來看,工業化的發展進程需要經過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然后再實現信息化。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我國的工業化進程還在追趕發達國家中,目前總體仍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另一方面,我國的信息化已經推行了多年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制造業寄希望通過抓住信息化這樣一個有力的手段來實現工業的跨越式發展。因為面臨發達國家正在實現信息化的新形勢,如果我們繼續學發達國家先實現工業化再實現信息化,并且要像發達國家那樣經過全部的階段才能完成工業化,那我國的制造業將有可能永遠也趕不上他們的發展進程。因此,中國制造業需要一個加速的過程,要求在實現工業化的同時實現信息化,這是工業化的高級階段,也是信息化的高級階段。
國家為了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制定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戰略方針,也就是兩化融合:即信息技術向制造業的全面嵌入,將顛覆傳統的生產流程、生產模式和管理方式;生產制造過程與業務管理系統的深度集成,將實現對生產要素高度靈活的配置,實現大規模定制化生產。這一切都將有力地推動傳統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三、疫情加速了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發給制造業等實體經濟帶來巨大沖擊,導致大范圍停工停產和復工延遲,全國制造業直到第二年一季度末才總體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在疫情之前,政策對數字化轉型的定位僅限于提升企業效能與行業水平,不涉及應對外部環境動蕩。但疫情導致的人員活動限制和供應鏈受阻對傳統制造業影響尤甚,國家也迫切意識到數字化轉型在傳統制造業提升韌性、應對疫情這一維度上的意義,并在2020年9月份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中,兩化融合便首次被賦予了增強國有企業“抗風險能力”的作用。
在最新的“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中提到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并把它列為重點工程!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是產業數字化的重要方向。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數據的自動流動,實現制造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的全面連接,推動制造業企業形態、生產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的程度和過程。既包括企業內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運維服務等各環節的數字化技術和工具的應用,也包括企業間供應鏈產業鏈的數字化協同以及文化、教育、服務等制造業數字化生態建設。
四、中小企業成為中國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的不可忽視的力量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補充,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是關系科技進步、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數字化開放性、普惠性的特點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大中小企業“平權”,是中小企業乘勢突破的重要契機。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概念在2012年被第一次提出,2021年7月進入政治局會議議程。財政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21年1月下發了《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指明要促進這些企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并通過工業設計促進提品質和創品牌”。其他政策也對此頻繁印證,如《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中指出要“健全梯度培育工作機制,引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為國內市場領先的‘小巨人’企業”?!吨行∑髽I數字化賦能》要求將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升級納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體系等。
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樣本的“小燈塔”計劃,于2022年8月17日在工信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開展財政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為加快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促進產業數字化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協同配套能力,從2022年到2025年,中央財政計劃分三批支持地方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提升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服務中小企業能力,打造一批小快輕準的數字化系統解決方案和產品,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數字化轉型典型模式,圍繞100個細分行業,支持300個左右公共服務平臺,打造4000-6000家“小燈塔”企業作為數字化轉型樣本,帶動廣大中小企業“看樣學樣”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促進專精特新發展。